详细介绍
轿车驶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一路向西穿行在乌兰布和沙漠苍茫沙海之中,向东约10公里便是闻名的黄河“几字弯”——生态管理攻坚战,已在这儿全面打响。车窗外,参差崎岖的沙地上规整地摆放着蓝色的光伏板,远看恰似沙海中的片片“蓝海”。
记者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片区的乌兰布和沙漠造访发现,跟着光伏治沙技能的推行运用,这个曩昔风沙暴虐的我国第八大沙漠正在建造生态光伏基地,采纳板上发电、板下栽培的方法逐渐让沙海变“蓝海”、绿地。
“咱们这个电站便是一个光伏治沙项目。”当记者走进其间的一片“蓝海”时,国家电投磴口治沙项目光伏电站站长樊亮介绍说,光伏治沙是指通过太阳能光伏板发电,板下栽培治沙植物,利用光伏板遮盖阳光,削减地表水蒸腾,协助地表植被康复,到达既能发电“生金”又能完结荒漠化和土地沙化均减缩的两层成效。
“咱们周围的这片梭梭苗是2023年栽培的,长大后就能成为治沙的‘好帮手’。”樊亮说。记者看到,在光伏板下,积雪还未彻底融化的沙地上一株株、一排排梭梭苗正在春寒料峭中坚强地迎接着春天的到来。
乌兰布和沙漠是我国沙漠化最为严峻的区域之一,其间426.9万亩散布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约占该县土地总面积的77%。
沙漠区域缺水、风沙大,许多植物难以存活。为此,磴口县一向在积极探究适用于光伏治沙的植物。“咱们联合我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进行了多年的挑选作业。”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副局长韩应联介绍说,从2018年开端,一些光伏治沙项目在板下试种了金银花,可是因为这栽培物需水量相对较大,难以抵挡冬天低温,成活率一向不高,终究只能无法抛弃。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磴口县探究了在光伏板下栽培梭梭、四翅滨藜等具有固沙作用,适合沙漠生态环境的植物。栽培后发现,植物的成长状况较好。并且通过3年的栽培实验,四翅滨藜还成功接种“沙漠人参”肉苁蓉,栽培效益达每亩6000元左右,开展前途广阔。
“现在咱们已开端辅导光伏治沙企业栽培梭梭、四翅滨藜等固沙植物,后续这些治沙植物的栽培培育面积还会促进扩展。”韩应联说。
“在光伏治沙的实践过程中,咱们也不断探究,总结出不少经历。”樊亮指着一块光伏板介绍说:“咱们在光伏组件安置上,将光伏阵列举高,拉大阵列距离,光伏板距离可以到达12米,给治沙植物留下了足够的成长空间,用光伏组件为植被遮阴,削减蒸腾量。一起,植被成长也按捺扬尘,削减对发电量的影响,完结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赢。”
韩应联介绍,现在,磴口县现已建成光伏装机容量162万千瓦、面积近4.6万亩,完结光伏板间栽培梭梭、四翅滨藜、柠条等生态管理0.81万亩。
“磴口县正在探究构成‘板上发电、板下栽培、治沙改土、带动村庄复兴’四位一体循环工业高质量开展形式,绿色动力正成为带动高水平开展的微弱引擎。”磴口县县委书记刘向阳说。(记者张洪河、李云平、侯维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