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介绍
一边是产能过剩与价格内卷,一边是技术迭代与创新突破,中国光伏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度调整。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沈文忠在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上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光伏行业未来一定要走三条路:效率提升、减金属化应用和可靠性加强。这三条路将引领中国光伏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光伏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2025年上半年,国内光伏电池片、组件产量增速已保持在15%以下,多晶硅、硅片产量出现负增长。与2020年行业高峰期相比,各环节主流产品价格会出现断崖式下跌。
这种供需失衡的状态导致产品价格大大下降,甚至全面跌破行业成本,企业面临较大经营压力。沈文忠表示,“企业的经营状况非常差,但是技术升级的压力都在,特别是那些TOPcon技术的公司,因为他面临着被淘汰还是能够进入这个50%的名单当中”。
产能过剩已成为制约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首要因素。今年前三季度,光伏制造端四大核心产业链环节产量增速放缓,其中多晶硅产量同比下降32.8%、硅片产量同比下降12.5%。
光伏产业已从“一路高歌猛进”迈入“全面深度调整”阶段。沈文忠对此提出,未来的技术一定是把TOPCon、BC和HJT这三类技术融合发展。
在光伏产业面临的诸多挑战中,金属化成本问题尤为突出。沈文忠指出,“TOPCon当中现在金属化成本占整个非硅成本的90%,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个数字。”
金属化成本的大面积上涨与银价高企紧密关联。2025年第一季度,白银价格持续上涨了18%,达到了每盎司34美元。
在这种背景下,减金属化已成为行业大势所趋。沈文忠表示,“我们预测行业5年之内一定要把减金属化做得很彻底。”减金属化不仅是降本的需要,也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除了成本压力,产品质量同样不容忽视。沈文忠强调,“其实可靠性是最主要的,效率提高一点点当然是必要的,是重要的,但是可靠性更重要,因为毕竟这样的产品要用三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
随着反内卷取得的成效,行业必须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把质量重视程度提升到新高度。目前,银包铜浆料已成熟应用于HJT电池。
聚和铜浆在各技术路线上的验证也在稳步推进,这些创新方案为行业提供了减金属化的可行路径。
在行业陷入内卷的背景下,政策引导正成为推动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今年7月以来,国家层面释放出光伏“反内卷”的强烈信号,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相关部门正在制定光伏组件标准,按照功率大小分为三个等级,这些标准将成为国央企招投标采购的重要依据。
今年9月1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晶硅光伏组件和逆变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征求意见稿)》。
其中规定拟将光伏组件按照技术路线分为TOPCon、BC和HJT三类,每类又划分三个等级。这种分类评级制度将加速行业洗牌。
随着光伏行业的发展,光储协同已成为不可忽视的趋势。反内卷是今年光伏产业的热词,因过度竞争致产品价格下降,却意外成储能回暖原因之一。
在储能系统中,组件成本占比约为30%,光伏产品价格下降使光储一体化成本优势凸显。
正如沈文忠所言,光伏行业未来一定要走三条路:效率提升、减金属化应用和可靠性加强。这三条路将引领中国光伏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